筆者曾經訪問過瑞士最古老的私營企業之一Buhler AG(布勒公司),在該公司的國際培訓中心進行一個多月的企業經營管理培訓,對布勒公司如何實現永續經營、基業長青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我發現布勒公司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升級與轉型。
布勒公司簡史:
1860年由阿道夫.布勒創建鑄鐵廠,核心業務是鑄造鋼鐵材料的糧油食品加工機械,包括面粉磨輥、飼料磨輥、咖啡豆加工、啤酒釀造設備等,一直到1950年,歷經90年。從50年代起,核心業務擴展到化工設備、糧食儲存、轉運設備;70年代起,成立布勒國際公司Buhler International AG, 開始在德國、英國等合作設立分公司和分支機構,從事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包括與Sortex公司合作制造精密色選設備。進入90年代,開始在中國設立分公司。2000年,布勒控股與布勒國際合并為一個集團公司。2001年,聘請了卡爾文Calvin Grieder為CEO,這是布勒140年來第一次請族外人為CEO。同年,進行企業組織機構改革,集團分為三大部分,并實施了新的公司戰略。2002年成功研制了塑料瓶回收利用的“瓶-瓶”技術和設備,標志著布勒進入環保設備領域。
布勒集團在全球現有140家分公司和80多個分支機構,員工6300名,05年銷售收入15億瑞士法郎(約12億美元)
從以上簡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布勒公司是一家以保守傳統為基調、穩妥進取型的家族式企業。在保持公司戰略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圍繞著業務戰略層面不斷進行升級與轉型。具體做法如下:
1、以機械制造為核心業務,以鋼鐵磨輥為核心產品,不斷研發運用于糧食、飼料、食品、化工等領域上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在傳統產品的品種、數量和先進性上升級。
2、 以自主創新為主要手段,研發運用于糧食、飼料、食品、環保等領域的新設備和新技術,在新產品上不斷升級和轉型。
3、 以技術合作為主要手段,與世界一流的公司共同開發相關的技術設備,如糧食色選機和檢驗設備等,實現產品層面的戰略轉型。
4、 以家族經營管理為基調,代代相傳,確保穩定性和連續性;在適當時候引入外來職業經理人執掌CEO要職,實現管理模式的轉型。
5、 相應地,從企業組織結構重構入手,制定和實施新的公司戰略,實現管理模式的進一步轉型。
布勒公司的幾點啟示:
1、 家族式私營企業同樣可以實現永續經營,造就百年企業;
2、 家族式私營企業如能在族內順利傳代接班,不一定要急于尋找外來的CEO;但換個角度看,象布勒這麼成功的百年企業,進入新世紀后也要進行管理模式轉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3、 布勒公司145年里,營業收入只達到15億瑞士法朗,以創建時0.5億計,平均每年增長0.1億元;它的分公司只有140家,平均每年增加不足1家。這樣的成長速度是非常慢的。成長慢也許正是這種傳統制造業得以存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筆者在一篇文章《民營企業成長的三大極限》中論述過樹木長壽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生長慢,并認為,企業要突破自然壽命的限制,需要培育出控制生長慢的“長壽基因”。
4、 布勒公司從一個小鑄鐵廠發展成為一個大型的國際化公司,總體上還保留了機械制造這一傳統核心業務,所不同的是機械產品的種類、運用領域、先進性程度都有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來自布勒公司圍繞著業務戰略和產品層面進行不斷的升級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