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溫州市區,沿104國道南行約半小時,就來到了瑞安市塘下鎮。漫步塘下街頭,這里處處充斥著一種工業的喧囂,汽摩配產品廣告隨處可見,汽摩配商行滿街都是。“中國汽摩配之都”的大紅招牌在鎮中心更是顯得格外耀眼。
2003年,瑞安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汽摩配之都”稱號。瑞安市的汽摩配行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主要分布在塘下、安陽、莘塍三鎮,其中塘下鎮企業數量最多,占了瑞安企業總數的85%以上。
截至去年,溫州市有汽摩配企業5000多家,其中瑞安達1504家。每年吸引著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萬名客商前來采購。盡管遭遇金融危機,但2008年,溫州汽摩配行業依然實現銷售總產值380億元,其中瑞安約230億元,出口額4.8億美元。
陰霾逝去
對于溫州的汽摩配企業而言,去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他們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艱難。即便在去年下半年經濟最差的時候,也幾乎沒有企業因此關閉。不過,那些以外銷為主的汽摩配企業顯然要比內銷型企業多了那么一些痛苦。
據溫州汽摩配行業協會秘書長何洪信介紹,目前溫州市汽摩配產品市場主要是由20%的國內配套市場、20%的出口市場和60%的售后市場構成。這個售后市場也主要以海外市場為主。金融危機讓“中國汽摩配之都”這個“外向之都”遭遇了小小的困境。
還好,這一切都在逐漸成為過去。
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國勝華波集團還在為外貿訂單明顯下降而苦惱。但現在,這里的工人依然加班加點,工廠里一片繁忙的景象。面對金融危機,勝華波集團的應對措施是,拋棄傳統項目,重點關注汽車維修產品等二級售后市場。
一年前,勝華波集團為美國通用開發了espl-2車型平臺,這一項目扭轉了危機帶給他們的困境。目前他們已經與6家美國廠家達成協議,合作金額達到1000萬美元。“有驚無險。”回憶這些時,勝華波集團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說。
同樣有著深刻體會的是瑞安市汽車摩托車配件行業協會會長、瑞立集團董事長張曉平。他的瑞立集團是浙江省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主板上市的民營企業。面對金融危機時企業市值大幅縮水帶來的壓力,他也曾彷徨。
這家生產汽車零部件、以出口型為主的企業,在去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產銷量曾經減少了近一半,出口訂單銳減。另一方面,企業庫存的原材料也開始大幅下降,客戶不斷要求產品降價,導致企業資金回籠非常困難,效益明顯下滑。
但是,張曉平很快就看到了另一個機遇——并購。在他看來,海外企業越是難以維持,瑞立海外購并的計劃就越容易實現——貸款利息下降,可以用更少的資金購買更多的海外先進技術與資產。瑞立集團不僅從汽車ABS制造排名世界第三的某瑞典企業手中搶購到了蘇州的一家工廠,還加快了購并海外制造工廠和銷售公司的步伐。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的體驗,也驗證了這種危機正在逐步消失。這段時間以來,周德文接待了很多當地企業家,說是商議下一步的發展問題,也有很多是電話咨詢。“半年前他們還信心不足。”周德文說。
內需商機
溫州汽摩配行業協會秘書長何洪信說,現在的信心來自于國內的需求。10月20日,隨著一輛金橙色解放J6駛下生產線,今年的第1000萬輛汽車在長春一汽誕生,中國從此邁進千萬輛級汽車生產大國的行列。
生產大國的誕生源自國人對汽車需求的旺盛。僅以溫州本地為例,2009年第一季度的汽車銷量達到141730輛,增幅17.4%,豪華車銷量更是暴增35%,各項數據均居全國之首。對于汽摩配企業而言,這些都意味著市場的增長。
汽摩配行業是車市火爆的直接受益者。大量汽車銷售對以售后市場為主的溫州汽摩配來說,更是一個好機會。溫州一些汽摩配企業主表示,今年由于國內汽車銷售市場較好,很多企業現在是滿負荷運轉。
瑞立集團董事長張曉平也說,這一年來自己一直都在盯著中國經濟“抬頭”的機會。對此,張曉平很有信心,他說他們已經在內需中找到了新的商機。
此前一個月,他們廠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剛剛運用在了國慶60周年的特種軍用車和越野車以及常規導彈中。目前瑞立集團為中國一汽集團、東風集團、上汽集團等30多家國內汽車制造廠提供配套服務,還曾為2008北京奧運會公交車提供產品配套服務。
另外,“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政策對張曉平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機會。面對海外組機訂單減少的挑戰,張曉平盯上了國內的公交車配件市場和農用車配件市場。此前,這兩塊市場對于瑞立集團而言,還是個空白。張曉平表示,目前各地公交公司正大批更新車輛,對配件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瑞安的另一位汽摩配企業家也在不斷拓展國內市場。9月初,林建芳把眼光投向了東北的哈爾濱。他的瑞鵬集團12年間在溫州、杭州、瑞安、長春四地擁有了基地性質的汽配件企業工廠,僅長春一地,年銷售額就超過了6億元。
囿于金融危機的大環境,“炒樓”、“炒股”、“炒煤”等快進快出的傳統溫州投機模式,已經不再被越來越成熟的市場體系所容納。在林建芳看來,打造產業鏈,增強抗風險能力,進而產生集群效應,這是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也是資本保值的安全渠道。
轉型路徑
土地緊張、人力成本上漲、運費提高,在國內國際的雙重壓力下,溫州汽摩配業面臨困境與挑戰。瑞安市汽車摩托車配件行業協會秘書長章金木說,由于溫州的整車生產企業少,這更是成為制約溫州汽摩配產業鏈加速升級的瓶頸。
對于溫州汽摩配的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當地一直存在著發展整車和打造細分小巨人的分歧。這兩大思路將長期共存于溫州市汽摩配行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上。業內人士分析,汽車零部件的重點下游就是整車,從產業發展路徑來看,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基地都附屬在整車廠周圍。但溫州顯然還不是這樣。
云頂集團是溫州市第一家整車生產企業。它是溫州市汽摩配產業路徑中整車路徑的代表。對于一些企業家來說,零部件的銷量顯然不及整車來得快。一位企業主說,他做汽車零部件,一年銷售額可能就3億到5億,但如果做整車,就能做到30億元。
這種誘惑對于企業和政府都是難以抵擋的。從當地政府出臺的各類有關汽摩配產業的轉型升級方案來看,整車將是大勢所趨,也是溫州汽摩配產業發展的未來之路。
最近,溫州市經貿委出臺有關方案,將通過扶持云頂集團與陜汽集團合資建成中重型卡車生產線,幫助中歐集團完成引進豪華旅居車生產線,扶持立峰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大地鷹王動力摩生產項目等,鼓勵引進整車生產。
2009年10月29日,溫州市市長趙一德主持召開第30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汽摩配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這一方案,同樣是鼓勵引進整車生產,擴大汽摩配零部件生產,引導產品從低端向高端發展,延伸配套產業鏈。
另外,溫州市政府每年還將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汽摩配行業做強做大。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全力塑造“中國汽摩配之都”品牌,力爭成為“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
但實現這一目標似乎路途還很遙遠,因為到目前為止,只有瑞立、瑞明兩家獲得商務部頒發的汽車出口零部件基地企業稱號。而溫州的汽摩配企業的特點是雖然 “扎堆”,但規模偏小,上規模的企業僅占十分之一。
因此,合并與整合也是大勢所趨。瑞安市汽車摩托車配件行業協會秘書長章金木說,他們很明白要想讓瑞安的汽摩配企業進行資產整合還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他們更多的是提產業鏈和產品的整合。但他還是希望,這次的金融危機會促成這些合作。
2003年,瑞安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汽摩配之都”稱號。瑞安市的汽摩配行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主要分布在塘下、安陽、莘塍三鎮,其中塘下鎮企業數量最多,占了瑞安企業總數的85%以上。
截至去年,溫州市有汽摩配企業5000多家,其中瑞安達1504家。每年吸引著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萬名客商前來采購。盡管遭遇金融危機,但2008年,溫州汽摩配行業依然實現銷售總產值380億元,其中瑞安約230億元,出口額4.8億美元。
陰霾逝去
對于溫州的汽摩配企業而言,去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他們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艱難。即便在去年下半年經濟最差的時候,也幾乎沒有企業因此關閉。不過,那些以外銷為主的汽摩配企業顯然要比內銷型企業多了那么一些痛苦。
據溫州汽摩配行業協會秘書長何洪信介紹,目前溫州市汽摩配產品市場主要是由20%的國內配套市場、20%的出口市場和60%的售后市場構成。這個售后市場也主要以海外市場為主。金融危機讓“中國汽摩配之都”這個“外向之都”遭遇了小小的困境。
還好,這一切都在逐漸成為過去。
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國勝華波集團還在為外貿訂單明顯下降而苦惱。但現在,這里的工人依然加班加點,工廠里一片繁忙的景象。面對金融危機,勝華波集團的應對措施是,拋棄傳統項目,重點關注汽車維修產品等二級售后市場。
一年前,勝華波集團為美國通用開發了espl-2車型平臺,這一項目扭轉了危機帶給他們的困境。目前他們已經與6家美國廠家達成協議,合作金額達到1000萬美元。“有驚無險。”回憶這些時,勝華波集團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說。
同樣有著深刻體會的是瑞安市汽車摩托車配件行業協會會長、瑞立集團董事長張曉平。他的瑞立集團是浙江省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主板上市的民營企業。面對金融危機時企業市值大幅縮水帶來的壓力,他也曾彷徨。
這家生產汽車零部件、以出口型為主的企業,在去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產銷量曾經減少了近一半,出口訂單銳減。另一方面,企業庫存的原材料也開始大幅下降,客戶不斷要求產品降價,導致企業資金回籠非常困難,效益明顯下滑。
但是,張曉平很快就看到了另一個機遇——并購。在他看來,海外企業越是難以維持,瑞立海外購并的計劃就越容易實現——貸款利息下降,可以用更少的資金購買更多的海外先進技術與資產。瑞立集團不僅從汽車ABS制造排名世界第三的某瑞典企業手中搶購到了蘇州的一家工廠,還加快了購并海外制造工廠和銷售公司的步伐。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的體驗,也驗證了這種危機正在逐步消失。這段時間以來,周德文接待了很多當地企業家,說是商議下一步的發展問題,也有很多是電話咨詢。“半年前他們還信心不足。”周德文說。
內需商機
溫州汽摩配行業協會秘書長何洪信說,現在的信心來自于國內的需求。10月20日,隨著一輛金橙色解放J6駛下生產線,今年的第1000萬輛汽車在長春一汽誕生,中國從此邁進千萬輛級汽車生產大國的行列。
生產大國的誕生源自國人對汽車需求的旺盛。僅以溫州本地為例,2009年第一季度的汽車銷量達到141730輛,增幅17.4%,豪華車銷量更是暴增35%,各項數據均居全國之首。對于汽摩配企業而言,這些都意味著市場的增長。
汽摩配行業是車市火爆的直接受益者。大量汽車銷售對以售后市場為主的溫州汽摩配來說,更是一個好機會。溫州一些汽摩配企業主表示,今年由于國內汽車銷售市場較好,很多企業現在是滿負荷運轉。
瑞立集團董事長張曉平也說,這一年來自己一直都在盯著中國經濟“抬頭”的機會。對此,張曉平很有信心,他說他們已經在內需中找到了新的商機。
此前一個月,他們廠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剛剛運用在了國慶60周年的特種軍用車和越野車以及常規導彈中。目前瑞立集團為中國一汽集團、東風集團、上汽集團等30多家國內汽車制造廠提供配套服務,還曾為2008北京奧運會公交車提供產品配套服務。
另外,“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政策對張曉平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機會。面對海外組機訂單減少的挑戰,張曉平盯上了國內的公交車配件市場和農用車配件市場。此前,這兩塊市場對于瑞立集團而言,還是個空白。張曉平表示,目前各地公交公司正大批更新車輛,對配件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瑞安的另一位汽摩配企業家也在不斷拓展國內市場。9月初,林建芳把眼光投向了東北的哈爾濱。他的瑞鵬集團12年間在溫州、杭州、瑞安、長春四地擁有了基地性質的汽配件企業工廠,僅長春一地,年銷售額就超過了6億元。
囿于金融危機的大環境,“炒樓”、“炒股”、“炒煤”等快進快出的傳統溫州投機模式,已經不再被越來越成熟的市場體系所容納。在林建芳看來,打造產業鏈,增強抗風險能力,進而產生集群效應,這是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也是資本保值的安全渠道。
轉型路徑
土地緊張、人力成本上漲、運費提高,在國內國際的雙重壓力下,溫州汽摩配業面臨困境與挑戰。瑞安市汽車摩托車配件行業協會秘書長章金木說,由于溫州的整車生產企業少,這更是成為制約溫州汽摩配產業鏈加速升級的瓶頸。
對于溫州汽摩配的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當地一直存在著發展整車和打造細分小巨人的分歧。這兩大思路將長期共存于溫州市汽摩配行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上。業內人士分析,汽車零部件的重點下游就是整車,從產業發展路徑來看,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基地都附屬在整車廠周圍。但溫州顯然還不是這樣。
云頂集團是溫州市第一家整車生產企業。它是溫州市汽摩配產業路徑中整車路徑的代表。對于一些企業家來說,零部件的銷量顯然不及整車來得快。一位企業主說,他做汽車零部件,一年銷售額可能就3億到5億,但如果做整車,就能做到30億元。
這種誘惑對于企業和政府都是難以抵擋的。從當地政府出臺的各類有關汽摩配產業的轉型升級方案來看,整車將是大勢所趨,也是溫州汽摩配產業發展的未來之路。
最近,溫州市經貿委出臺有關方案,將通過扶持云頂集團與陜汽集團合資建成中重型卡車生產線,幫助中歐集團完成引進豪華旅居車生產線,扶持立峰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大地鷹王動力摩生產項目等,鼓勵引進整車生產。
2009年10月29日,溫州市市長趙一德主持召開第30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汽摩配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這一方案,同樣是鼓勵引進整車生產,擴大汽摩配零部件生產,引導產品從低端向高端發展,延伸配套產業鏈。
另外,溫州市政府每年還將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汽摩配行業做強做大。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全力塑造“中國汽摩配之都”品牌,力爭成為“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
但實現這一目標似乎路途還很遙遠,因為到目前為止,只有瑞立、瑞明兩家獲得商務部頒發的汽車出口零部件基地企業稱號。而溫州的汽摩配企業的特點是雖然 “扎堆”,但規模偏小,上規模的企業僅占十分之一。
因此,合并與整合也是大勢所趨。瑞安市汽車摩托車配件行業協會秘書長章金木說,他們很明白要想讓瑞安的汽摩配企業進行資產整合還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他們更多的是提產業鏈和產品的整合。但他還是希望,這次的金融危機會促成這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