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日前發(fā)布貿易預警稱,美商務部11月23日公布有關加強貿易救濟執(zhí)法的政策公告,對于反傾銷中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替代國價值問題,如所選定替代國的有關進口統(tǒng)計數據未包括國際運費、外國傭金和裝卸費時,美商務部將在確定正常價值過程中增加這些費用,這意味著美調查機關可對涉案企業(yè)計算出更高的傾銷幅度。
美商務部此項政策調整,將使對華發(fā)起貿易救濟調查更為容易,可能會有更多中國企業(yè)或產品被裁定存在傾銷,被征收反傾銷稅的稅率也會更高。相關專家表示,在中國2016年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前,預計美國會采取各種政策使這一籌碼效力最大化,這一“最后的狂歡”,將使“中國制造”面臨更嚴峻的貿易摩擦形勢。
非市場經濟地位困擾“中國制造”
截至去年,中國已經連續(xù)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對于這樣一個“冠軍”頭銜,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我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使很多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根據中國2001年加入WTO(世貿組織)的協(xié)定,在加入后15年內,WTO成員有權決定是否給予中國以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2016年中國將自動獲得這一地位。至今,已有近百個WTO成員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至今仍不承認。
市場經濟地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上。依據WTO規(guī)定,如果涉案產品出口國屬市場經濟國家,則按產品生產國的實際成本計算;如果涉案產品出口國不屬于市場經濟地位國家,調查方可尋找與出口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當的國家做替代國,依據替代國同等產品的生產成本計算傾銷幅度。美國等發(fā)達經濟體,正是在這樣一個細節(jié)條款上大做文章,根據“需要”選擇的第三國價格自然比我國產品高很多,很多中國企業(yè)由此被認定有傾銷或補貼行為,不僅敗訴率高,被裁定的傾銷稅率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比較極端的例子是,上世紀90年代歐盟對中國彩電進行反傾銷調查,選用的替代國竟是新加坡,而當時新加坡勞動力成本比中國高出20多倍,中國彩電很“順利”地被裁定存在傾銷。
以中美貿易摩擦的重災區(qū)——鋼鐵業(yè)為例,今年1月,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超過3億美元的鋼絲層板初步征收43%-289%的反傾銷關稅。在這一案例中,美國尋找的替代國是印度,而印度企業(yè)的管理、鍍鋅等費用昂貴,中印產品事實上沒有可替代性。
美國要把貿易保護發(fā)揮到極致
作為對我國發(fā)起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國家,僅今年10月上半月,美國發(fā)起的對華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就多達24起。2009年,美國對我國發(fā)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同比增長8倍,涉案產品從鋼管、鋼板到銅版紙、果汁,種類多樣。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表示,貿易救濟調查頻繁與美國國內經濟恢復緩慢不無關系。
此次美商務部公布的新政,在計算替代國生產成本時,再加入國際運費、外國傭金和裝卸費用,將進一步拉大替代國產品與我國產品的價格差,對涉案企業(yè)計算出的傾銷幅度也將更高。
白明表示,我國出口企業(yè)已經逐步改變原有低技術含量、低價格的經營方式,美國在現有政策下對我國展開貿易救濟調查的領域越來越有限,索性更改政策、擴大貿易保護范圍,以保護其國內產業(yè),并縮小對華貿易逆差。
“在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待遇’到期前,美國會把貿易保護主義發(fā)揮到極致。”白明指出,美國商務部的這一新政實施后,裁定我國商品存在傾銷更為容易,涉案產品、產業(yè)的范圍會進一步擴大,而裁定的傾銷幅度對很多企業(yè)來說可能是“死亡幅度”,“對中國很多出口企業(yè)無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美國商務部發(fā)布公告后,11月30日,美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繼續(xù)維持對我輸美木制臥室家具的現有反傾銷稅令,稅率為43.23%-216.01%,稅令實施期限仍為5年。
美新政可能引發(fā)連鎖效應
中國2016年將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屆時,這一困擾“中國制造”多年的不平等待遇也將結束,在此之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對中國貿易救濟調查的“數量”和“力量”預計會進一步加大。美國商務部的這一新政,可能會促使歐盟、日本等發(fā)達經濟體跟進,中國出口產品未來面臨的貿易環(huán)境不容樂觀。
美國商務部新政的連鎖效應尚未顯現,我國企業(yè)如何未雨綢繆?白明表示,我國將繼續(xù)積極與美國對話,以促使其盡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企業(yè)應“從我做起”,通過產品和產業(yè)升級,生產更具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產品,在應訴時更好地利用WTO規(guī)則保護自身利益。
王健則表示,“商會是聯系企業(yè)和政府的紐帶,能提供相對專業(yè)的應訴支持,企業(yè)可依靠商會應對反傾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