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宣布在臺灣成立100億元的創業基金,3月3日,馬云赴臺與臺灣年輕人對談,談夢想與創業;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到場力挺,全程于臺下聆聽演講;馬云透露與鴻海還有不少合作項目將會公布;郭臺銘并表示,由鴻海為日本軟銀代工的Pepper機器人,將不只在日本上市,未來還要透過阿里巴巴平臺賣向全世界。
鴻海與阿里巴巴的這次合作似乎為傳統制造業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帶來一絲曙光。據全球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中國整合營銷第一人羅百輝分析,國內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的供給和需求存在巨大的缺口,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如何進行營銷變革,從國外同行中分得“一杯羹”,成為擺在機器人生產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機器人能否做電商是一個新課題??v觀當下電子商務,銷售主要集中在鞋子、衣服、小家電等小型日用品領域。但從去年開始,電商開始進入了細分市場,汽車及其零配件甚至奢侈品都開始通過網絡進行銷售,這實際也印證了馬云原來的預測,未來將有超過50%的物品在互聯網進行銷售。
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和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崛起,傳統生活者和網蟲開始交匯在一起,讓電子商務開始進入全民普及時代,這給機器人的網上營銷創造了機會。一方面是通過電商平臺擴大品牌的知名度,讓各個群體都能快捷檢索到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則是不少新興企業老板喜歡使用微信,可以影響他們的認知,最終發掘新的消費者。
早在鴻海與阿里巴巴合作之前,順德機器人生產企業利迅達就曾提出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的計劃。利迅達董事長霍錦添說,讓機器人“上網”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群便捷地接觸信息。事實上,這種效果已經逐漸顯示出來。通過媒體傳播,初期曾有一家土耳其公司上門來洽談合作。
此外,機器人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沈陽新松機器人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對于機器人產業的電商之路又是另外一種看法。
曲道奎的建議是,引進電商模式。他表示,電商不談技術,而花大力氣的是企業,用最新的商業模式武裝自己,全球整合人才,引入國際資本,在中國的大市場下發展起來,加之自身技術,產品的研發迅速搶占市場,因而做產業首先做企業,企業規模大了按照市場各種要素進行整合而不是在什么都有了之后自己做企業,這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應該“研發+商業化”來進行。
曲道奎稱,完全靠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很可能喪失機器人產業發展重大機遇,“技術我們必須要做,更關鍵要在企業發展方式上下工夫。中國的電商在短短幾年時間走到全球前列,假如電商天天研究技術,他們不會發展到現在的高度。”
全球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中國整合營銷第一人羅百輝認為,不管是狹義上的借助電商擴大營銷渠道還是廣義上的引用電商模式,機器人做為一個極具潛力的行業,應該敢于嘗試當下這一最具活力的發展模式。在工業4.0的時代背景下,整合各方面資源,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與金融鏈協同發展。小米和特斯拉電動汽車的成功都是結合電商運作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