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民族工藝的生命會衰老嗎?或許不是因為衰老,而是民族的生命力在明末殘破內政的交迫下,以及在清末貪婪列強的武力侵擾下,失去了從容恬靜的含蓄能力,繼而失去了創新蛻變的精神,逐漸遺忘了專注精研與匠心獨運所帶來的樂趣,逐漸甘于茍延殘喘的因循守舊。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之后,民生凋敝,百廢待舉,更沒能力在先祖的百尺竿頭上更進一步,這是“中國制造”在今天被貼上“價廉物次”標簽的根本原因。
‘中國制造’曾經是世界名器的同義語,人類最頂級工藝的代名詞
民族工藝的生命會衰老嗎?或許不是因為衰老,而是民族的生命力在明末殘破內政的交迫下,以及在清末貪婪列強的武力侵擾下,失去了從容恬靜的含蓄能力,繼而失去了創新蛻變的精神,逐漸遺忘了專注精研與匠心獨運所帶來的樂趣,逐漸甘于茍延殘喘的因循守舊??谷諔馉幣c解放戰爭之后,民生凋敝,百廢待舉,更沒能力在先祖的百尺竿頭上更進一步,這是“中國制造”在今天被貼上“價廉物次”標簽的根本原因。
先來看個例子:Apple Watch在2015年4月才首發不久,就出現“觸覺反饋引擎(Taptic Engines)”嚴重瑕疵的問題,禍首正是位于中國深圳的瑞聲科技。故事結局是蘋果將這個組件的供應幾乎全數轉移給日本電產株式會社,同時也導致失去訂單的瑞聲科技股票一路狂瀉不已。
這是個單一案例嗎?最近和一些創投業者走動較密,前些天在某個場合聊到一家專精研發某種精密光學組件的臺灣公司,他們蹲了五年馬步后,總算苦盡甘來在去年開始盈利,而且初試啼聲的年度業績就是直接以億計。在最困厄的那幾年里其實接到不少來自內地同業想要兼并他們的邀請,只是這群核心成員只有10幾人的團隊始終不為所動,堅信自己終有熬出頭的一天。我很好奇地詢問,究竟是什么了不起的技術為什么內地廠商就不能自己研發出來?答案其實就是某種納米結晶涂層技術,關鍵在于有沒有那么長的氣來蹲馬步。
常常在想,如果今天中國的一些公司活在漢唐時代,這蹲馬步的氣肯定長的令人難以置信。但是整個中國社會目前還是比較浮躁,蹲馬步的修煉功夫僅限極少數廠家。盡管個人相信,這個現象將在很短時間內獲得逆轉。
證據是有的。從2015年第一季中國的對外貿易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偟膩碚f,進口將近2萬4千億元人民幣,下降17.3%;而出口增長4.9%,達到了3萬1千5百億元左右。出口的去向主要是美國、東盟、印度、以及歐盟。從出口結構看,最主要的增長來自于部分高端制造產品,包括運輸工具、智能手機和金屬加工機床等。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占據相當份額,顯示中國工業發展正處于轉換臨界點:從勞動密集型工業轉向為知識密集型工業。于是,在這個階段非常值得深入探討“中國制造”的轉型。
完整的工業環節其實不限于生產制造而已,從利潤鏈的觀點看,可以并存兩種視角:供應鏈視角和需求鏈視角。供應鏈的概念是通過打通供應鏈上關鍵成員企業之間的業務流、物流、商流、與信息流,來優化從原材料、零組件開始,到中間財、最終財的生產,到物流、分銷、零售,以至于最終顧客的整個系統結構;需求鏈的概念則是從搜集消費者的心念與行為開始,設法去理解消費者的需求、欲望,進而估計他們潛在的消費路徑、未來決策等等,然后基于對他們未來行為的預測,來決定中間渠道的商品保有數量、期間內的供貨數量,進而決定生產線的布局與原物料的采購與儲備。
“中國制造+”的核心就是生產端與消費端的端對端對接。簡單說,就是正確理解顧客的需求、正確傳遞顧客的需求、及時并正確地制造顧客需求的產品、正確布置供應鏈里的資源需求、正確交付顧客需求的產品。這五個“正確”的實現,涉及包括傳感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分散式內存計算等等先進技術。
首先是正確理解顧客的需求。在數據源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智能家居與智能電器偵測顧客在居家環境里的行為軌跡,來猜測顧客在日常生活里的各種不便與渴望;或者通過可穿戴設備與車聯網布下的傳感器,來捕捉顧客在居家之外,以及在行動之中,與各種人、事、時、地、物之間的互動狀態;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爬蟲、互聯網服務器里的瀏覽記錄等等手段,來分析并理解消費者在云端的行為。在上述這些數據支持下,我們可以通過許多數學方法,例如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來理解消費者的隱秘想法、突然而至的欲望、或是醞釀多時的需求,進而轉化為可能的商機。
其次是正確傳遞顧客的需求。在互聯網如此普及的現在,快速“傳遞”信息已經不成問題,這里的主要關鍵點是如何“正確”傳遞顧客信息給研發與生產部門。在信息傳遞效率不彰的時代,營銷/銷售、生產、研發等部門之間的沖突來源主要是信息不對稱以及本位主義,但是在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市場分析后,信息的刻畫粒度從久遠以前的“行業”級別與不久之前的“細分市場”級別,很快就進化到“客戶”級別,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能夠精密預測哪個人在什么時候需要滿足什么欲望,需要多少量的滿足,以及愿意支付多少錢。當然這些都是概率性的估計,但是對于統合各部門的意見非常有益,同時也幫助了研發與生產單位更好的發展并釋放自己的核心能力。
對于及時并正確地制造顧客需求的產品,以及正確布置供應鏈里的資源需求,有賴于工業4.0技術的實施。在消費需求能夠被正確建模的前提下,通過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傳感器的布置,生產單位與原物料/零組件供應商之間,零組件、機器、流水線、制造程序、與生產工人之間,在制品、制成品、與倉儲物流之間,都獲得了及時有效的對接,達到了柔性生產的最高境界,而這一切的指揮權,就掌握在消費需求模型的手中。
最后,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能夠非常有效地促成顧客需求產品的正確交付。在過去若干年雙十一的物流考驗下,目前中國的撿貨技術、跨城市轉運技術、以及城市內物流已經愈來愈成熟,通過N2N匹配優化,和車輛、人員、與包裹的地理定位,我們已經能夠相當有效率地實現在最短時間里的貨物交付。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應用已經身處世界前列。
所以,中國制造,是不是有機會克紹漢唐箕裘,重振華夏雄風,再一次成為稱道世界的優秀品牌來源國呢?工業的范疇其實不限于生產工藝,能夠真實滿足消費者需求可能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中國制造+”的概念,或許是值得我們前行的方向。當然,如果能夠喚回我大漢民族的工匠精神,那就真的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