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售業到制造業,從家政服務到國防軍事,相關從業者都在擔心智能化的機器人哪一天會讓自己下崗,變得對社會毫無用處,這個困擾像陰影一樣籠罩在許多人頭頂已經數十載。
不僅是機器人,近來較熱的人工智能此時也變成了另一個顧慮,因為它們可以實現復雜的算法。科技現在變成不僅可以在體力勞動方面做得比人類好,在運用谷歌的搜索引擎或IBM的Watson系統之后,科技產品竟然可以在某些角度比人類更會動腦解決問題。
于是有些人甚至提議,還是要為此提前做一些準備,比如像為一些被淘汰的工人提供再就業培訓或者職業調動等。尤其有些社會工種和群體本身在財政上就比較脆弱,受這種沖擊的影響也將是最大。
真正該考慮的,是等著被徹底淘汰掉,還是因此獲得新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也不是說事態嚴重到所有行業和職業都受影響,確實有些工作會因為自動化而被機器取代,但也有很多工作即使引入自動化,也會之前做什么后面還照舊。也就是說,即使科技發展導致了很多工作被機器或者計算機取代,這些被取代的工人其實還是會在多出的時間里找到更有興趣、更有意義的事情去做。有一些甚至還會做些發明,某一程度上屬于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
當然這并不是否定或貶低那些經常發愁會丟掉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人,實際上,早在我們人類不再從事原始的狩獵和采集活動,開始以族群生活并被分配特定的任務時,也曾經擔心過自己之前那些本事荒廢,讓自己難以為繼。
這種情況其實在工業革命之后變得更加嚴重。一些涉及熟門手藝、耕作和手工藝的工作很快被工廠和工業化淘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托公司提供的職位來維持生計。
類似的,我們現在也在擔心如果那些公司用出色的機器人和計算機來取代我們的工作,那時該怎么辦?
其實沒什么好擔心的,人類之所以存活到現在,就是因為人類總是會找到新的方向去努力。
舉個例子,農業曾經是北美最集中勞動力的產業之一。不過近些年來農業上的一些科技進步已經把所需人力極大地壓縮,同時還提高了整體效率。據美國國家農業數據服務部門的統計,從1950年到2010年60年間,從事農業的人口從1千萬急劇減少到了300萬,而另一方面在高科技行業,這段時間的從業人數從無到有,至今已經有650萬之多。
雖然上面所舉例子中的數字看起來似乎很有關聯,但實際上絕對不是說那部分離開農田的人都去做了計算機工程師或者軟件工程師。不過有一點不可否認,就是其中一部分人或者他們的孩子原來可能本應繼續在田地里干農活,結果卻接受了科技方面的教育,并最終在高科技領域找到了更有意義或者回報更加豐厚的工作。
這就如同經濟衰退往往會催生創新潮一樣,如今眾多的高科技領軍企業比如蘋果公司、谷歌、微軟和臉書等,其實都是誕生在經濟萎靡時期。早期的1873年的大恐慌,緊接著就是新專利申請大潮,于是接下來的幾十年間,我們看到了電燈、電話、留聲機、電力網和城市地鐵系統等新事物的產生。
這些創新大潮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需求是發明之母”這一定律,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一旦被賦予更多的時間,常常我們都會它們投入在滿足自己天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欲之上。而機器人和計算機所擅長從事的方面幾乎都是比較呆板,不論是涉及到物理還是數學計算,都不能實現創意或者策劃。
人類并沒有什么能成為合格獵手的天賦,我們比很多動物的運動速度慢,而且太多的動物比我們強壯,人類之所以能爬到食物鏈頂端并且成為地球的主宰,主要是因為超強的大腦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們擅長創造一些可以彌補自身不足的強大工具。這些工具可以讓我們在陸地上跑得比獵豹還快,在天上比老鷹飛的高。也因為出色的工具,讓我們在食物生產中效率如此之高,使得我們有了大量的時間來投入到其它更有意義的事業上。
這些工具里就包括了AI和機器人。如果我們總是去想這些機器人、AI和自動化會給我們曾經的經濟模式帶來怎么樣的打擊,那未來看起來肯定就非常暗淡。當這些趨勢完全實現的時候,確實很有可能發生優勝劣汰和其它社會巨變,不過我們也不應因此而抵制這種趨勢,因為它很有可能會釋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風潮。這股風潮會將大量的人從機械的重復性勞作中解放出來,并被賦予創新最需要的溫床--時間。
機器換人,其實最終的結果是將人類向更高層次發展推進,機器永遠不會像人那樣思考。
再次重申,伴隨這種轉變一定會產生一種被剝奪感和巨大的痛苦,誰都不應試圖去淡化這些影響。重點是,在我們預測自動化會帶來很多影響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展望,一旦所有的創造力和潛能被同時解禁,我們將會迎來多么巨大的未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