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記者走進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來自拉脫維業的亞歷山大·卡布維奇正在實驗室里全神貫注地用電腦整理著剛剛獲得的實驗數據。這位拉脫維亞國家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眼下的身份是濟南圣泉集團的高級外聘專家。
“像亞歷山大·卡布維奇這樣的國際頂尖專家,圣泉集團已聘用了30位。”集團董事長唐一林告訴記者說,“他們中有的已成為集團的全職職工,有的是承擔某一研究課題短暫前來工作的高級顧問,可以說,這些洋專家從歐洲邁出家門的的那一刻時,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算費用的。”
看著實驗室里這些不時閃過的“洋面孔”,很難相信這座遠離濟南市區、偏居章丘市刁鎮西北角一隅的圣泉工業園,會匯集這么多國際優秀科研人才,并與世界技術革新的脈搏同頻共振,甚至走在了世界技術創新的前沿。
這家始建于1979年的鄉鎮企業,如今已是一家專注于各類植物秸稈的研究、開發與綜合利用,涉足生物質新材料、酚醛應用、鑄造材料和健康醫藥四大產業的創新型企業集團,擁有同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國家認證認可實驗室、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及省級綠色鑄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專業研究院所、上億元的實驗儀器及設備,形成了完備的研發體系。
特別是2015年底,濟南圣泉集團又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的認證,成為全省第4家、濟南市首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公司成立36年,年年邁大步,步步靠創新,僅去年的科研投入就達到了1.4億以上,給地方的財政貢獻凈增1.03億。”唐一林告訴記者,集團研發中心擁有員工3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以上人才30余人,碩士學歷以上專業人才150人。
不管世界上任何一個研究所,只要有了同行業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都爭取在第一時間或尋求合作或重金購買,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說,濟南圣泉集團的這些創新成果不是限制性的、不是引進吸收消化型的,也不是集合式的,而是原創性的。
正是靠著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濟南圣泉集團的新產品轉化能力不斷增強,呋喃樹脂和酚醛樹脂規模分居世界第一和亞洲第一,產品品質達到全球前列,并成為神舟系列飛船返回艙保溫材料指定制造商,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
先后承擔863計劃、火炬計劃等國家級創新項目10余項,擁有4個國家重點新產品,5個山東省名牌產品,主要產品和技術已申報國際國家專利600余項,負責起草制定國家、行業標準36項。
“就比如被稱為可以改變21世紀的‘超級材料’石墨烯來說,當很多企業和研究所包括國際上頂尖研究機構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以克為單位提煉時,圣泉集團已在全球成功探索了一條以植物秸稈為原料制備生物質石墨烯、以噸為單位進行商業化應用的發展之路。”山東圣泉生物質石墨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濟南圣泉集團新材料總工程師張金柱告訴記者。
在張金柱辦公桌上的玻璃瓶里裝著一團團黑色絨絮,他拿出來一團用力握了幾下,遞到記者手里時已是暖融融的。“這就是濟南圣泉集團研發的生物質石墨烯內暖絨,具有優良的紅外升溫、保暖透氣、抗靜電、抗菌等多功能特性,主要技術指標及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張金柱拿出1月23日在山東省經信委組織的由濟南圣泉集團承擔的‘生物質石墨烯/聚酯纖維研制與應用”項目鑒定會上,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為主任的專家組簽發的鑒定意見書,對記者進行“科普”。
任何一項技術創新成果不僅需要巨額研發投入,更需要科技人員的辛勤努力,就石墨烯研發來說,極具前瞻性的濟南圣泉集團早在7年前就開始與中科院化學所、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黑龍江大學、蘭州大學、青島大學等進行產學研合作,300多名科研人員連續7年不懈攻關,才在以植物秸稈為原料制備生物質石墨烯方面取得了成功。
“實驗室成果能不能轉化為企業效益和發展新動能,關鍵在于能否迅速進行產業化開發。相對于國內同行業,濟南圣泉集團的優勢就在于同時打通了生物質石墨烯下游產品的商品化應用產業鏈,在全球開啟了石墨烯商業化應用的大門。可以說,濟南圣泉集團的生物質石墨烯和石墨烯內暖纖維全球首創,如今系列功能性‘石墨烯+’產品正引領大眾步入健康生活新時代。”張金柱介紹說。
“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石墨烯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石墨烯更是重點突破的新材料產業等等,這一切都更加凸顯了濟南圣泉集團的研發優勢。”唐一林告訴記者,濟南圣泉集團將繼續深耕生物質石墨烯系列化生產,在大力打造石墨烯特色的大健康產業的同時,做大做強“石墨烯+”的文章,著力在電子科技、儲能導熱、過濾材料等領域取得全球生物質石墨烯應用的新突破,繼續在全球領跑石墨烯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