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g明顯,效率太低
據報道,這個京東自主研發的機器人一次可以放置5件快遞,一天可以配送10-20單快遞。如果充滿電,一口氣可以跑20公里左右。而且,這個配送機器人還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根據實際環境、路面、行人以及交通環境進行調整。
這場測試一出來,又有很多人開始擔心快遞小哥們快要失業了。看了這個配送機器人的送貨過程,你們確定是這么想的,而不是因為它太好玩了?
說實話,我看到的更多是bug。
就京東這個配送機器人來說,首先就是速度真不快。據工作人員介紹,機器人的最快速度可以和電動車的速度差不多。但可以肯定,它基本上不可能比電動車快,因為即使是在校園這樣封閉的環境內,也會有很多障礙。
報道稱,在行駛過程中,無人車頂部的激光感應系統會自主檢測前方行為車輛,在靠近三米左右時會自動停車,或是自動避開障礙物,可攀爬25度的上坡。現場測試的情況就是,一旦跟拍的記者走到它前面,它立刻就停下來。
行人、車輛以及路口、路障等,都足以讓它停下來。而停下來,幾乎就是它應對各種障礙的方法。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放在更復雜的環境中,它的效率能多高?
除了速度問題、應對環境上的笨拙外,取貨環節上的問題也有改進空間。
從目前國內外的報道來看,送貨機器人普遍存在類似的問題。如何才能讓機器人與車輛、行人更和諧地相處,還需要更多測試與訓練。
正如美國舊金山,送貨機器人在人行道上為了速度而不斷催促行人,可能因此將被禁止在人行道上行走。
此外,現在很多配送機器人,還需要人工進行監控、干預,以防出現問題。單就機器人的研發成本、造價,與配送替代人工產生的價值、效率之間還不成正比。
目前是營銷,未來是大勢
當然,劉強東們也不指望這些機器人立刻能應用到實際物流當中去。現在更多地是放到諸如校園這樣的封閉環境下進行訓練、測試,在未來5-8年內才真正實現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解決從采購到配送問題。
因此,這場機器人配送測試,目前來看,更多的是噱頭和營銷,與去年的“雙十一”無人機配送沒什么區別。
但從長遠來看,用機器人加人工智能解決物流運輸,的確是大勢所趨。目前,包括智能駕駛和機器人技術正在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未來應用場景也將越來越多。
而物流配送是電商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非常復雜的一環。
不久的將來,通過智能化機器代替人工,既有利于電商降低運營成本,也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體驗。
不過,無論是配送貨車、無人機或是機器,都只是物流體系智能化的一小部分。對于企業而言,尤其是京東這種自建物流體系已經相當完善的情況下,更重要的是物流整體的智能化。這才是諸如京東、亞馬遜等電商零售企業積極投入人工智能與無人運輸的真正動力。
以京東為例,通過無人配送車、無人機、配送機器人和無人倉庫等相互配合,將構成一個強大的智能物流網絡,可以覆蓋無論是農村或是城市的物流需要。
如果進一步延伸,從產品的采購到庫存的配給、到庫網的調撥,到整個生產、到配送站,都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物流體系的智能化,那樣將構建成一個無人的商業體、智能的商業體。
這相對于機器人送貨的精彩表演而言,對于電商企業才更為重要,價值也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