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提高壓鑄模具壽命的具體措施(之三)
蘇州優尼昂金屬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劉遵建 壓鑄專業高級工程師
?
本文曾發表在《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雜志的2011年第4期
5.????? 壓鑄模具設計應注意的事項
合理設計鑄件,鑄件要壁厚均勻,不要太薄、太厚,一般厚度為3±1mm 左右為好,棱角過渡要有圓角或斜坡以減小應力集中,可使用筋條結構消除鑄件會形成的熱節。過厚的壓鑄件內部組織晶粒粗大,會形成氣孔、縮松、氧化、內部裂紋,并伴隨有應力源產生,以致其強度和耐用性能會低于加強筋輔助結構形成的產品。
??? 對于模具的易龜裂部位和易損傷部位盡量采取鑲件結構,損壞后便于維修和更換。但成型零件上的鑲拼孔,包括型芯孔至模具的邊緣或附近的另一孔的距離不要過小,并且鑲拼孔的內角要有較大的圓倒角,以免會成為模具早期龜裂的薄弱部位。
??? 提高模具設計剛性,要分析模具型腔各個部位的受力情況。型腔得到的受力有合金液充填時的壓力、脹型力、沖擊力,產品脫模時的拉力、摩擦力,溫度高低變化產生的熱應力,開合模、抽插芯時受到的壓力、拉力、預緊力等。設計時要使模具中各組件、各部位都具有足夠的厚度、寬度,使模具具有足夠的剛性以承受各種應力。還要使這些受力達到適當的平衡(這一點很重要),以防止模具變形、開裂。制造時注意模具的細薄截面、模塊的凹角根部是模具出現斷裂的敏感源,要保證其配合精度,如果模塊配合的預緊力過大,它會把合模力集中到一點上,這是模具出現大面積斷裂的主要因素。
??? 為了較好的預防模具整體出現變形。正確設計模具型腔的受力中心位置,使其盡量靠近壓鑄機的受力中心。動模背后的兩個墊塊要盡量支撐在模具的型腔鑲塊上,不要只支撐在型腔鑲塊外的套板上;動模背后中間的支撐柱或支撐塊的支撐面積要足夠大,否則會使支撐塊的端面,甚至使壓鑄機的模具安裝板面,容易被壓變形而失去支撐的效果。
??? 合理設計模板厚度及其它模具尺寸,模具各模塊及模板的尺寸要足夠大,大小比例也要合理。在使用鋼板時注意,較厚的模板不能用疊加的方法保證其厚度。因為鋼板加厚1倍,彎曲變形量減少85%,疊層只能起疊加作用??偤穸认嗤?/span>2塊疊加板是單板的彎曲變形量的4倍。所以把動模支承板與動模套板設計為一個整體的動模套板,可以增加模板的剛性。
??? 模具上有凹角的部位容易產生應力集中。產品轉角處盡量要有較大的過渡圓角,讓模具型腔避免出現窄而深的凹角、凹槽。鋁、鎂合金壓鑄模具的型腔轉角應大于R 1 mm,并有較高光潔度,以避免R角處早期開裂。在內澆口附近的產品上,盡量加大圓角半徑,如R 1的倒角比 R 0.2的倒角,R 3的倒角比R 1的倒角,能夠較好的延緩模具早期龜裂裂紋的出現。
合理選取分型面的位置,合理選用鑲塊、活動滑塊組合結構,避免因模塊上出現較銳的尖角而容易出現缺損;并使鑲拼接觸密封面的結合面積要比較,要使滑塊出現退讓時,也不會出現鋁水從密封面竄入到滑塊的導滑槽里;為防止運動卡滯,滑塊的側面使用斜面配合[7]。
正確設計澆注系統,設計內澆口的位置和充填流向時,盡量防止高速充填的鋁水正面噴射沖擊到型壁或型芯。設計內澆口截面大小時,如果選用的壓射充填速度太高,有大量的動能減速后轉變成熱能傳遞到模具上,使模具溫度升高,促使模具出現粘模、龜裂、沖蝕缺陷。壓鑄鋁水的最大充填速度不應超過56m/s,充填速度以≤46m/s為好。設計內澆口的厚度時,在保證產品表面質量的情況下,還是選用厚而大一點的內澆口為好,這樣可以增加流量,又不增加對模具的沖擊力。
要正確選擇各組件的配合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因模具受熱不均勻和膨脹不均勻,會使配合公差產生變化,會使運動部件失靈而導致模具表面損傷,也會使動、定模套板之間的合模間隙增加,引起飛邊和飛料[7]。為防止飛料,在分型面上,動、定模型腔鑲塊平面應分別比動定模套板平面只能略高,高出量要在0~0.080mm的范圍內,特別要求緊密合模后動、定模套板的間隙要在0.030~0.100 mm 范圍內。在套板上的排氣槽最淺處的深度0.12~0.15mm,它一定要包括合模后動、定模套板的間隙。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在套板上出現飛邊、飛料和飛邊粘模。盡量讓套板各部位的分型面與模塊的分型面一致,從模塊到套板一樣平齊,減少分型面的臺階,便于排氣和防止飛邊粘模。
盡量不要在內澆口附近的型腔平面上設置產品的字樣、標記和頂桿。這些都會引起模具過早的龜裂,也會使字樣標記過早的變得不清晰。
充分利用壓鑄合金充填流動的模擬分析功能,預防出現過度沖擊、冷隔、縮松、氣孔等缺陷,分析和平衡模具的冷熱溫度。盡量利用P-Q 2圖,使模具能夠很好的與壓鑄機進行匹配,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和生產效率,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
6.????? 壓鑄模具的冷卻和加熱系統的設計
???????? 為了能夠調控模具溫度,防止模具變形和龜裂,一定要給模具設計冷卻、加熱溫控系統。通常在模具模塊的內部開設Φ6~Φ12孔徑的管道,在型芯和模塊中開設Φ3~Φ12孔徑的點冷卻孔,給予通水進行冷卻,通熱油進行加熱。在沒有模溫機的壓鑄廠,與塑料模一樣,也可以使用電加熱管(要控制發熱溫度≤400℃)和測溫儀置入模具,進行自動加熱來預熱模具。
在型腔模塊的背后,選擇出一個有代表性的點,加工出一個Φ6~Φ8的孔,此孔要距離型腔表面在25±5mm,要距離冷卻水或加熱油通道在50mm以上,給孔中插入一個熱電偶連接在壓鑄機的測溫儀器上。就會測量出模具的溫度,并可以依此溫度來調控模具冷卻或加熱的溫度。
合理設計冷卻水管道和加熱油管道的位置、直徑大小和形狀。在模具的橫澆道、分支澆道、產品的內澆口附近,在鑄件厚壁處的型腔、型芯等模具吸收熱量比較多的部位要設計通水冷卻。對鑄件薄壁處的型腔,對遠離內澆口的模具滑塊抽芯,和模具型腔的一些吸收熱量少、散熱快的部位,要設計用通熱油或用電加熱管加熱模具。一般通入的熱油溫度在200~350℃,使模具保持在能夠完全生產出合格產品的較低溫度。
模具的冷卻水通道距離模具表面或模具轉角要有足夠的距離,以避免這些部位的型面出現早期龜裂或開裂。模具冷水通道距型腔表面和分型面的距離應 > 25mm,距橫澆道應>30mm,距模塊的內轉角處型面應>50mm,點冷卻孔距離型芯頭部較小的可以為5~8mm。冷卻水管內孔的表面要光滑,最好不留機加工痕跡以消除裂紋源。從兩面加工水管時應特別注意保證同心度;如果水管孔有拐角,在拐角處要很好的相互慣通;否則,在使用過程中,連接的拐角處就會出現開裂。
模具每個進入的水管接頭要有一個小開關,要能控制冷卻水的流量,以便能靈活調節模具各部位的溫度。冷卻水管道里出現的生銹和集垢,會影響對模具的冷卻效果,要及時清除。模具外接的管道和接頭建議使用銅材和不銹鋼材質,以防生銹后堵塞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