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鋅消費平臺期將出現在2022年~2025年
“2018年鋅表觀消費量小幅下降,約為650萬噸,初步預測我國鋅消費平臺期將出現在2022年~2025年,消費峰值預計為720萬噸/年,年均增速2%。”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鉛鋅分會秘書長彭濤日前在出席由上海有色金屬行業協會和上海有色網(SMM)舉辦的2019(第十四屆)鉛鋅峰會時說。在談及鉛消費情況時,他表示,2018年鉛表觀消費增速放緩,約為520萬噸,由于受到鋰電池替代以及小型化影響,造成實際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預計隨著電動自行車新國標的實施,下半年鋰電池的占比會明顯提升,鉛消費將迎來新挑戰。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數據表明,2018年精鉛產量為511.2萬噸,增長9.8%;精鋅產量568萬噸,下降3.22%。分別占全球總量的43.9%、42.8%,更是連續17、26年位居世界第 一。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鉛鋅工業已經呈現出產業總規模大、鉛鋅聯合冶煉、工藝先進的特點。但彭濤指出,行業存在的產業結構性矛盾也導致行業競爭力不強,如資源總量大但稟賦一般,采選冶一體化企業占比低,產業集中度偏低,企業勞動效率低,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回收利用體系和產品標準也有待完善。同時,產業上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不平衡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與高質量發展的不平衡、產能過剩與消費平臺期的不平衡、礦冶總量與清潔生產的不平衡、成本上升與競爭力下降的不平衡;不充分則表現為:綠色和創新發展不充分、礦產資源保障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不充分、行業自律和諧發展不充分。
環保依然是影響鉛鋅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環保政策,加大環保整治力度、提高重金屬污染防治水平。2018年4月《關于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的意見》(環土壤【2018】22號)中指出,2020年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13年下降10%;此外,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重金屬污染排放再降15%,2018年10月1日起現有企業執行特別排放限值。彭濤表示,這些環保政策都對鉛鋅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應引起高度重視。此外,他透露,《鉛鋅行業規范條件(2015)》修訂初稿已經完成,將力爭在今年完成修訂工作。同時,也將進行新一輪鉛鋅行業規范的準入。
在談到鉛鋅行業未來發展時,彭濤表示,中國鉛鋅工業應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鉛鋅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他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仍然要堅定不移地去產能,要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嚴控產能總規模,重點污染防控各區域禁止新增鉛鋅冶煉產能,他預計,2020年鉛產量為520萬噸,鋅產量為650萬噸。
“未來兩年內,我們有信心用科技和綠色,來增強行業的競爭力,推動鉛鋅行業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力爭我國到2020年成為鉛鋅工業強國。”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