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20年來跨越式發展。實施完成的重大科技項目平均1元財政科技投入帶動18元的企業研發投入,形成600元的產值,帶動產業投資2000元。以奇瑞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填補了一個又一個國內空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自豪的第一。
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省的高新技術產業可謂一片空白,就是在實施“火炬計劃”的1988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當年總收入也只有1059萬元。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到了2008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3212.3億元,同比增長25.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05.0億元,同比增長24.8%,高于同期全省工業增加值增幅6.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25.9%,占全省GDP的比重10.2%,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高新園區產業發展領頭羊
19年前,在合肥西郊樹建立了合肥高新區。經過19年的發展,合肥高新區已經成為安徽省最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為安徽省自主創新“領頭羊”:這里誕生了世界第一臺VCD、國內第一個基因工程重組藥物、國內第一臺“C波段全相參移動式多普勒天氣雷達”、領先世界的中文語音平臺,催生了光電色選機、氣象雷達、大型電力保護設備、電源轉換設備、干擾素的單克隆抗體親和層析膠、基因重組葡激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培育出了科大訊飛、四創電子、安科生物、美亞光電、陽光電源等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和品牌的高新企業。經過19年的創業和發展,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占合肥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提高到現在的8.16%,已經成為全市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除合肥高新區外,安徽省又在蕪湖、蚌埠建設了高新區,這三個高新區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高技術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軟、硬環境。2008年,三個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018.0億元,同比增長22.3%,成為推動安徽省奮力崛起的重要力量。
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是安徽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又一重要抓手。
自1997年安徽省建立了全國第四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銅陵電子材料產業基地開始,12年來,安徽省已建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19個(其中國家級6個)。2008年,19個產業基地實現營業總收入1387.3億元,同比增長85.7%。
重大專項產業發展助推器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是安徽省拉動高新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十一五”以來,安徽省瞄準工業經濟主戰場,通過強力組織實施“節能環保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等部分工業及高新技術領域重大專項,突破了一批重大的共性關鍵技術,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帶動了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據測算,實施完成的重大科技項目平均1元財政科技投入帶動18元的企業研發投入,形成600元的產值,帶動產業投資2000元。以2008年為例,安徽省實施了11個重大科技專項,共安排50多個重大攻關項目,有37個項目列入省“861”計劃,拉動產業投資567億元。
在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的支持下,奇瑞、江汽、安凱、國軒電動汽車等企業加大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在純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方面,形成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優勢。奇瑞與RICARDO公司合作研發,共同攻克了BSG混合動力的整車設計、控制策略、整車控制器開發和核心零部件設計等一系列核心技術,使A5BSG混合動力車成為國內首款采用該技術的車型。據測試,該車比普通車型百公里節油1L以上。
通過“智能漢語自助學習平臺”項目的支持,科大訊飛攻克了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自動評測等核心技術,成功開發出基于局域網的普通話水平智能測試平臺、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漢語口語自助學習平臺等應用產品,并已在海外漢語教學、面向中小學的普通話口語教學、普通話水平測試和模擬測試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2008年銷售額2.5億元,占據了中文語音主流市場80%的份額,創造了中國IT界的一個奇跡。
高新企業自主創新當先鋒
7月28日,奇瑞被正式授予國家創新型企業稱號,成為我國首批獲得認定的91家創新型企業之一。通過10余年的自主創新發展,奇瑞逐步掌握了汽車研發制造的核心技術,擁有發動機、變速箱和整車設計等100多項專利,實現了通過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品牌的第一階段目標,進入開放創新打造自主國際名牌的新階段。
奇瑞是安徽省企業在自主創新上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代表。通過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安徽省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新行業和企業亮點。在汽車工業方面,江淮汽車自主研發的AMT(手/自動機械變速器)和2.4L汽油發動機剛剛通過國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驗收。江汽集團的完全自主產權輕卡、客車專用底盤和二次創新的瑞風商務車,技術含量高,企業連續14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在材料工業方面,馬鋼集團率先建成我國第一條火車車輪輪箍生產線,第一條高速線材軋機生產線,第一條H型鋼生產線。在能源和化學工業方面,淮南礦業集團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安慶石化攻克“油改煤”技術難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煤氣化工程。一批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迅速成長,正在成為安徽省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如銅陵三佳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發的系列環境監測設備,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隨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迅速增長,全省工業企業出現了“五個60%以上的態勢”,即65%的科技機構設在企業,67%的科技活動人員集中在企業,68%的研發經費源于企業,84%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由企業為主體承擔,73%的省級科技成果出自企業,標志著安徽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已逐步形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省的高新技術產業可謂一片空白,就是在實施“火炬計劃”的1988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當年總收入也只有1059萬元。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到了2008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3212.3億元,同比增長25.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05.0億元,同比增長24.8%,高于同期全省工業增加值增幅6.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25.9%,占全省GDP的比重10.2%,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高新園區產業發展領頭羊
19年前,在合肥西郊樹建立了合肥高新區。經過19年的發展,合肥高新區已經成為安徽省最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為安徽省自主創新“領頭羊”:這里誕生了世界第一臺VCD、國內第一個基因工程重組藥物、國內第一臺“C波段全相參移動式多普勒天氣雷達”、領先世界的中文語音平臺,催生了光電色選機、氣象雷達、大型電力保護設備、電源轉換設備、干擾素的單克隆抗體親和層析膠、基因重組葡激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培育出了科大訊飛、四創電子、安科生物、美亞光電、陽光電源等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和品牌的高新企業。經過19年的創業和發展,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占合肥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提高到現在的8.16%,已經成為全市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除合肥高新區外,安徽省又在蕪湖、蚌埠建設了高新區,這三個高新區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高技術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軟、硬環境。2008年,三個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018.0億元,同比增長22.3%,成為推動安徽省奮力崛起的重要力量。
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是安徽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又一重要抓手。
自1997年安徽省建立了全國第四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銅陵電子材料產業基地開始,12年來,安徽省已建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19個(其中國家級6個)。2008年,19個產業基地實現營業總收入1387.3億元,同比增長85.7%。
重大專項產業發展助推器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是安徽省拉動高新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十一五”以來,安徽省瞄準工業經濟主戰場,通過強力組織實施“節能環保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等部分工業及高新技術領域重大專項,突破了一批重大的共性關鍵技術,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帶動了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據測算,實施完成的重大科技項目平均1元財政科技投入帶動18元的企業研發投入,形成600元的產值,帶動產業投資2000元。以2008年為例,安徽省實施了11個重大科技專項,共安排50多個重大攻關項目,有37個項目列入省“861”計劃,拉動產業投資567億元。
在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的支持下,奇瑞、江汽、安凱、國軒電動汽車等企業加大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在純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方面,形成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優勢。奇瑞與RICARDO公司合作研發,共同攻克了BSG混合動力的整車設計、控制策略、整車控制器開發和核心零部件設計等一系列核心技術,使A5BSG混合動力車成為國內首款采用該技術的車型。據測試,該車比普通車型百公里節油1L以上。
通過“智能漢語自助學習平臺”項目的支持,科大訊飛攻克了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自動評測等核心技術,成功開發出基于局域網的普通話水平智能測試平臺、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漢語口語自助學習平臺等應用產品,并已在海外漢語教學、面向中小學的普通話口語教學、普通話水平測試和模擬測試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2008年銷售額2.5億元,占據了中文語音主流市場80%的份額,創造了中國IT界的一個奇跡。
高新企業自主創新當先鋒
7月28日,奇瑞被正式授予國家創新型企業稱號,成為我國首批獲得認定的91家創新型企業之一。通過10余年的自主創新發展,奇瑞逐步掌握了汽車研發制造的核心技術,擁有發動機、變速箱和整車設計等100多項專利,實現了通過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品牌的第一階段目標,進入開放創新打造自主國際名牌的新階段。
奇瑞是安徽省企業在自主創新上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代表。通過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安徽省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新行業和企業亮點。在汽車工業方面,江淮汽車自主研發的AMT(手/自動機械變速器)和2.4L汽油發動機剛剛通過國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驗收。江汽集團的完全自主產權輕卡、客車專用底盤和二次創新的瑞風商務車,技術含量高,企業連續14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在材料工業方面,馬鋼集團率先建成我國第一條火車車輪輪箍生產線,第一條高速線材軋機生產線,第一條H型鋼生產線。在能源和化學工業方面,淮南礦業集團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安慶石化攻克“油改煤”技術難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煤氣化工程。一批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迅速成長,正在成為安徽省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如銅陵三佳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發的系列環境監測設備,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隨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迅速增長,全省工業企業出現了“五個60%以上的態勢”,即65%的科技機構設在企業,67%的科技活動人員集中在企業,68%的研發經費源于企業,84%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由企業為主體承擔,73%的省級科技成果出自企業,標志著安徽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已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