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零部件生產商集體宣稱,在華經營的跨國汽車制造商強迫它們簽署的排他性協議違反了中國《反壟斷法》,抬高了配件價格。
中國歐盟商會9月9日發布《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4/2015》(下稱《建議書》)。在中國歐盟商會汽車業工作組(下稱汽車工作者)擬就的這份《建議 書》中,逾100家歐洲汽車零部件生產商抱怨稱,“向獨立售后市場銷售原廠配件,往往受限于汽車制造商”。
英國金融時報評價,中國歐盟商會所代表的企業相互之間出現公開分歧是不尋常的。此前該商會公開批評中國政府近期處理的一些反壟斷案件,并對中國改革國有部門的承諾提出質疑。
華爾街日報則稱,歐洲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在去年的建議書中也提出過類似投訴,但今年的報告所使用的措辭更為嚴厲,這凸顯出外資汽車廠商在中國市場所面臨的壓力。
零部件制造商會害怕報復性商業行動
汽車業工作組表示:“對原始零部件供應商向獨立售后市場銷售原始零部件的制約,明顯限制了消費者在汽車售后市場中的選擇,使消費者不得不在由汽車生產商控制且通常收取較高溢價的4S店或假冒產品市場(汽配城)之間進行選擇。”
《建議書》稱,在中國,零部件的供應完全受制造商控制,只售往其授權的經銷商店,導致零部件價格過高,且迫使分銷商普遍需要承擔維持汽車和零部件庫存的負擔。
汽車工作組同時援引了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4月1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在所研究的18款流行車型中,部分車型修理每個單獨零部件的總價超過汽車總價的 百分之600、百分之700、甚至達到百分之1200。而在成熟市場,這一比率的合理水平應在百分之300左右。
“在(中國)國內,4S店的(原始零部件)銷售價格一般在獨立維修店的兩倍以上。但是,因公平競爭,在歐洲,兩種銷售渠道的價格差距不會超過20%。考慮到(中國)1.37億輛的汽車保有量,每年向最終用戶收取的過高價格相當驚人。”汽車業工作組說。
歐洲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們補充說,從技術上講,跨國汽車制造商對原始零部件供應商施加的直接或間接的制約,構成了壟斷協議/約定,限制了自由競爭,且按照工作組的理解,這是現行《反壟斷法》所禁止的。“歐盟早已禁止類似安排。”
《建議書》稱,零部件制造商可能會害怕報復性商業行動,因此在面臨汽車制造商的限制性操作時,常常不愿意發布非保密聲明或投訴。
歐盟商會:外企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進入尾聲
目前正值中國反壟斷監管機構調查外資豪華車制造商對中國市場配件的控制之際。自今年7月份以來,持續三年的汽車行業反壟斷調查逐步升溫,捷豹路虎、奧迪、克萊斯勒、寶馬等一批跨國汽車制造商相繼宣布整車或零部件降價,以回應反壟斷部門調查。
8月20日是標志性的一天,中國最大的反壟斷罰單出爐,但矛頭并非整車制造商,而是指向了日本零部件生產商——日本12家企業因實施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格壟斷,被中國國家發改委罰款合計12.354億元。
此外,中國反壟斷部門對微軟和高通的反壟斷調查也已進入最為關鍵的階段,或開出歷史性的巨額罰單。
在9月9日的《建議書》中,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警告,外企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進入尾聲,原因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高管發現,自己是中國監管甚至刑事調查的對象。(編注:今年上半年,歐洲和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18%,而日本企業的投資僅達到去年水平的一半。)
中國歐盟商會發出上述警告的同一天,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美國商會發布最新報告,針對中國日益升級的反壟斷行動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應對方式——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
同一時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天津和參加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外國企業領袖對話,其表示,反壟斷調查所涉及到的企業,外國企業只占到10%。
李克強作出上述表態之際,國家發改委9月9日發布消息,三家中國水泥企業——亞泰集團全資子公司吉林亞泰集團水泥銷售有限公司、中國建材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以及冀東水泥全資子公司冀東水泥吉林有限責任公司因實施價格壟斷分別被罰款 6004萬元、4097萬元和1338萬元,合計罰款1.14億元。這是繼12家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浙江省23家保險公司后,最新一張反壟斷罰單。
“我再強調一句,希望各位對中國的開放不要擔憂,也希望你們有什么問題和建議,可以直率地向中國政府提出。當然,我并不是說在座的企業有被調查的可能,你們要消除這個顧慮。”李克強9月9日在天津說,反壟斷調查有助中國擴大開放。
當天,向李克強提出反壟斷調查問題的,并非在場企業家,而是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施瓦布稱,在場外企領袖“沒有足夠的勇氣問出來”。李克強表示了對施瓦布的勇氣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