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黃巖模具形成了產品種類豐富、產業配套完備、技工隊伍龐大、產業鏈延伸度高等特點。其中塑模約占總量的85%,所涉及的產品領域廣、生產周期短、成本低、模具的質量和檔次高,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有著較高的影響力。
“臺州制造”是近年來臺州打出的最為響亮的一塊招牌,“吉利”的汽車、“錢江”的摩托、“蘇泊爾”的炊具、“星星”的家電、“飛躍”的縫紉機,可以說臺州制造已經悄然滲入到普通百姓吃穿住行的各個方面。其產品之豐富,內容之廣泛令業界人士驚嘆,也為臺州贏得了“制造王國”的美譽。不過,當我們將這些產品化整為零、逐一剖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產品的構成卻有一個共同特征:塑料配件。繼續追蹤溯源,順著產業鏈的反方向走向原點,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臺州制造”的產業支撐都離不開默默無聞的模具業。
從家電到汽車,模具產業鏈不斷延伸
走進浙江嘉仁模具有限公司的模具設計室,寬大的辦公室里靜悄悄的,十幾名身著工作服的設計人員都專注地看著眼前的電腦,一根細線、一個點、一個圈構畫了一張張精致的模具設計圖。這是當前黃巖模具制造的一個縮影,在很多人印象中的機床切割加手工錘打的模具,其實早已走出了傳統產業模式,先進的設備、領先的技術越來越受到行內人士的重視,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成果每一天都會有新的內容。
黃巖模具產業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1986年,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楊鏗來黃考察時,譽稱黃巖為“模具之鄉”。這一行業現已發展成為基礎扎實、優勢明顯的支柱產業。
前幾年,與塑料模具業聯接最為緊密的可能就數摩托車產業。隨著臺州形成“全國四大摩托車板塊之一”,“全國最大的摩托車及配件生產出口基地”,黃巖模具業達到了一個高峰。最近幾年,由于摩托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以及許多城市“限摩令”的出臺,敏感的黃巖人開始不斷尋求產業鏈的突破。
家電掀起的白色革命同樣在灰色的模具上留下印記。陶氏集團是長虹電器的國內主力配套商;美多公司專業生產空調模具,幾乎與國內所有的空調廠家都有過親密接觸,如今它同樣是海信、海爾、奧克斯、格力等國內知名品牌的老配套供應商。
汽車工業是我國的新興產業。借“摩”攀“汽”的黃巖模具同樣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以前曾為奇瑞汽車配套生產過保險杠的陶氏集團,今年春又與長安奔奔“聯姻”,今后這種車型的所有塑料配件都可能出自陶氏。浙江嘉仁模具則與本土汽車制造商——吉奧汽車牽手,為其設計、生產美觀大氣的儀表盤。浙江賽豪實業有限公司一次性試模成功,為本田雅閣汽車做保險杠;黃巖星泰塑料模具有限公司則接過上海延峰的訂單,上海延峰是上海通用汽車最大的國內配套供應商,由此一來,星泰成為了上海通用二級配套商。可能,跑在臺州大街上的別克汽車,一些配件就是產自黃巖。
黃巖模具協會秘書長張嘉敏說,截至2007年6月底,黃巖模具行業有專業模具生產廠家2000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總產值超過100億元(含自用)。
其中規模企業71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46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7家,形成了集聚程度高、特色明顯的塊狀經濟。許多外來的專家也驚嘆在如此狹小的區域聚集了如此眾多的高技術含量的模具企業。
黃巖模具何時能站上金字塔尖
盡管黃巖模具有很強的先發優勢,盡管黃巖模具有著一年超百億(含自用)的總產值,不過翻開輝煌的“封面”,卻是令人尷尬的內容:臺州數以千計的模具制造企業卻沒有一家的產值能真正超過一億元。
黃巖模具協會的鄭匡富在模協工作近20年,他親眼見證了黃巖模具的發展軌跡。對于模具行業難以出現“巨人”的現象,鄭匡富認為,模具業不同于一般的制造業,不是大批量生產,更不是以流水線操作。從某個角度來看,更像工藝品,靠手工“雕塑”單件生產。一副模具的利潤看起來很可觀,但由于投入很大、批量很小,模具企業很難形成規模效益。
“黃巖模具是發展最早的,卻不是發展最快、最好的,這倒是黃巖、臺州的政府及主管部門應引起重視的問題。”鄭匡富說,近幾年,寧波和溫州兩地的模具發展也相當迅猛。像溫州的樂清,側重于電子元件的精細模具的開發,是目前我國精密模具生產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水平最高的生產基地,并帶動了樂清電器工業,電子元件、塑料制品、橡膠工業飛速發展。在寧波,寧海、余姚、慈溪三地的模具業也迅速崛起。寧海模具城自2000年底正式奠基以來,其發展模式已成為特色工業園區的樣板,2003年以來先后被授予“中國模具生產基地”、“中國(寧海)模具城”和“省級塑料模具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被《中國機電報》譽為“小城扛起了中國模具大旗”,成為各地爭相效仿的集約化發展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