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一早,深圳36歲的IT男張斌被發現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馬桶上面,當日凌晨1點他還發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郵件。張斌是清華計算機碩士,生前就職于聞泰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負責一個項目的軟件開發。據其妻子閆女士說,張斌經常加班到凌晨,有時甚至到早上五六點鐘,第二天上午又接著照常上班。(4月7日《南方都市報》)
又是職場年輕人的“猝死”事件,早逝者都有一顆“不怕死”的心,初入職場的他們敢于“用生命賭明天”,把前途與命運都寄托在“拼命加班”和“瘋狂透支”之上,他們原以為自己年輕可以承受一切,卻沒有想到不重視休息與健康的結果,便是永遠倒在未競的路上,從而留下唏噓與遺憾。而這樣的悲劇都有一個共同點——“把自己活活累死”,維護健康的權利是需要自我爭取而來的,渴望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有“會休息”的認識與能力,連自我保護的底線意識都沒有,身體健康從何而來?
不久前,有媒體記者隨機選擇了90位年輕人進行了街頭攔訪,學生、IT白領、網店店主、快遞員等,只問他們一個問題,“你感到累嗎?”結論是,超過8成的年輕人感到“累”。熬夜、加班、酗酒、暴飲暴食、抑郁……構成了“張斌”們共同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也成為身心俱疲的直接原因。公開的報道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臟猝死的人數近55萬,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其中多數為中青年。
其實,要預防和避免猝死風險的發生并不難,有時候僅是“給心情放放假”,讓自己在忙碌之中“偷點閑”。這就要求每個職場者,一方面要淡看成功和得失,不過于功利和急躁,不要把個人的成功與否捆綁在金錢、權力、地位上,多一點興趣與愛好,以隨時給自己的身心放個假;另一方面則要學會自我保護,懂得拒絕與推卻,在多種選擇中去選擇最好的方案,隨時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多一些鍛煉與體檢,否則就可能“今天用健康換錢,明天用錢去找健康”。
人在職場固然需要打拼,但切不可過于“用命拼”。但愿職場悲劇能夠喚起人們對健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