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并購”這個話題,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全球最大的lvmh集團。從法國的紀梵希、絲芙蘭,到西班牙的loewe、瑞士的豪雅表,到美國的donnakaran、marcjacobs和benefit,再到意大利的fendi以及emiliopucci……囫圇吞棗式的并購全世界時尚品牌,與hermes、gucci的并購攻防戰被業界傳得津津有味,lvmh龐大帝國被公認為“歐洲最可怕的企業狙擊手”,也正是這個并購鯨吞者,成就了60多個世界頂級奢侈品牌的龐大帝國,和超過6049.46億人民幣的集團市值。
海外資本市場成熟,時尚產業的并購司空見慣,并購的活躍度被當做衡量當季時尚產業的景氣指數。wwd此前一篇報道援引dealogic的統計報告,2013年上半年全球時尚行業(服飾和鞋類零售商)的并購交易金額同比下降17%,據此指出全球經濟持續低迷,業界期望今年下半年或2014年將有所回升。
而在中國,服裝業一直被當做“工業”而非“商業”,長期以來,并購似乎與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無關。由于知識積累、人才經驗的匱乏,即使對投資并購心生向往,也感覺無從下手。2013年,盡管有森馬并購gxg、波司登收購greenwoods、百麗收購日本巴羅克公司等并購案例,一切還只是淺嘗輒止的試水,離國際水準的并購還很遙遠。“即使是已經進入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對并購都是很陌生的,”uta集團總裁楊大筠說,“他們也有投資部,但僅限于公司的證劵業務,并購這部分的經驗、知識、資訊都非常匱乏。”
只有女裝品牌歐時力最近收購米蘭生活潮牌店1corsocomo并將其引進上海,在楊大筠看來是國際水準的資本運作,“請高手跟高手對戰”。歐時力的“啟蒙”,與lvmh集團的染指不無關系。2012年年初,lvmh集團通過旗下投資基金lcapital買下歐時力(ochirly)10%的股份以及廈門卓雅(jorya)部分股權。
楊大筠這個名字,業內人耳熟能詳,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楊大筠“海外品牌買手”的新身份。記者在楊大筠的北京公司看到,原來龐大的培訓部門都已經裁撤掉,7個分公司全部關掉,公司正在全面裝修,名片、logo重新設計,要以全新形象示人。
投入全部的人力物力做海外并購,并非自今日始,楊大筠和他重新組建的團隊已經埋頭做了兩三年。由于并購涉及到的基本上是上市公司,參與者都必須遵守保密協定三緘其口,盡管有卓然的戰績,卻不能享受一戰成名的榮耀,未免小小遺憾。
在海外市場要“下手”并購的企業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破產企業,需要和法院打交道,去法院競拍。法院競拍資產是面向全球的,因此搶拍速度、判斷的準確度非常重要。第二種是負債企業,負債但還沒有到法院破產地步,并購這類企業需要和會計事務所打交道,評估商業資產價格,權衡之后打包并購。第三種企業,無負債,經營狀況良好,成長穩定,面對這種企業一般采用股權收購的方法,“由于中國本土企業目前并不具備運作一個全球化企業的能力,我們會把股權置換成地區經營權,這樣一方面投資收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學習全球化經營思路,未來總公司如果想拍賣,可以優先把它買下來。”除品牌之外,新生代設計師、有價值的買手店、生活方式店,也在重點“狩獵”范圍之內。
在歐洲,楊大筠有固定的公司員工,在意大利的重要工業產區都有龐大的網絡,全天搜集這方面的公司信息,再由他進行篩選,在心中與中國接手企業“配對”。
對行業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情投入,對各類型企業經營理念和現狀的透徹了解,在海外并購業務中,轉化成精準的判斷力,使他成為一個“好買手”。
并不是所有的海外品牌拿到中國都能存活。事實上經過lvmh這樣的大鱷鯨吞分食之后,海外好的資產已經不多,需要有良好的判斷力去發掘滄海遺珠。近年來有不少社會機構、中間組織紛紛帶著中國企業去海外展會、產業區、企業去“搞對接”,但往往無功而返,癥結就在于組織者、海外企業、中國企業都止步于泛泛的表面印象,海外企業不清楚中國企業想要什么,中國企業看不到動心想買的興趣點。
“我的優勢在于我非常了解中國市場,了解中國企業的能力,知道哪些企業能盤活哪些資產。我篩選出來的,是中國企業能夠駕馭的,能夠使他戰略完整。我知道誰家的產品線比較弱,通過并購能得到提升;我知道誰家并購什么樣的鞋,能夠讓他資產放大,股權增值;我也知道誰家能夠通過并購完成戰略轉移。”楊大筠說,基本上拿到一個品牌資產到手的那一刻,他心中已經有接盤人選,想好了嫁接之后的經營戰略,不作第二人想,因此到目前為止,配對成功率是100%。